时间:2025-04-09 来源:【教务处】 浏览:299次
各学院、各单位:
根据《关于开展2025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通知》要求,经各二级学院、部门初审推荐,全校共有15项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。现将申报情况及评审规则公布如下:
一、申报情况一览表
序号 | 所在单位 | 成果名称 | 成果主要完成人 |
1 | 经济与管理学院 | 思政引领·数智赋能·多方协同——经管类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谢翠华、梁建华、林雅、何守超、李青琳、孙小红、林琼慧、闫国庆、温长秋 |
2 | 法学院 | 新质法商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| 朱美宁、金晓平、邹睿、张韵儒、周立刚、林千多、王一、郑晓如、胡金龙 |
3 | 马克思主义学院 | 解码经典·问道真理——基于三维立体框架的"问理"思政大课堂范式创新与实践 | 刘尚励、王定福,陈林、王贺、祝上翔、杨雄、张琼、项晓、林浩卓、黎越亚 |
4 | 文学与传媒学院 | 传媒类专业“13346”实践教学“温理工”模式的探索 | 吕朝晖、贺晓武、周子渊、厉国刚、杨小敏、刘素敏、瞿丽妮、叶琦琪、陈畅、程歆盈 |
5 | 文学与传媒学院 | 五位一体: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——传承、创新、共享的融合路径 | 杨小敏、贾文胜、周子渊、包含丽、郑连聪、黄夏青、陈晓东、刘素敏、刘明刚、郭俊杰 |
6 |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| “一核五维”应用型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| 刘明哲、周烁、王贤明、汪日伟、刘鑫鑫、齐鸣鸣、廖雪峰、翁正秋、陈海挺、胡亮 |
7 | 机器人工程学院 | 思政育人背景下双创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| 陈逢军、吴明翔、李美琴、郑灿香、张乐超、冯乐、叶云洋 |
8 |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| 立足产业、资源协同:地方高校电类专业——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| 刘玉良、白杨、乐英高、胥加青、刘宏升、许明海、曹莉、陈耀丹、陈斌禾、林志源 |
9 | 建筑与能源工程学院 | 双轮驱动、五元协同,绿色建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| 陈辉、郑华、李博、徐小江、陈亮、应子怡、夏淼磊、陈聪、周向前 |
10 | 设计艺术学院 | “三融三协三跨:基于产业需求下地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| 叶芳、刘明刚、叶洲荣、柯奭、管佳莺、周洁茹、甘沁宇、曹杰、周娴 |
11 | 创新创业学院 | “育道 育行 育业”,创新创业人才“三师共育”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| 王大将、孙芙蓉、杨伟伟、温长秋、毛传雨、 吴飞霞、钱松、邓娇娇 |
12 | 外国语学院(国际教育学院) | “三方五轴”—服务区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索与实践 | 蔡曦、孙利、王奶妮、王燕、陈晓东、李晨倩、刘正兵、李洁、吴俊龙、都庭芳 |
13 | 公共体育部 | “一目标、两协同、三进阶”温州理工学院体育教学新模式 | 陈瑞碧、黄寿庆、张胜武、刘宁生、薛统、孔霞霞 |
14 | 温州理工学院 | “拆隔墙 推围墙 跨城墙”:地方高校赋能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| 周文龙、赵燕、孙芙蓉、连新泽、刘玉良、刘敏俊、季子正、商飞燕 |
15 | 温州理工学院、温州大学 | 数智赋能·三双四融:《课程设计与评价》课程教材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| 孙芙蓉、连新泽、徐田子、李子涵、胡红珍、赵燕、商飞燕、谢忱 |
二、评审规则
本次评审采用网评+会评方式。
1. 网评将从专家库抽取7名省内外专家进行打分。
2. 会评采用专家现场审阅申报材料方式进行评审,将邀请5名校外专家进行打分。
3. 根据综合成绩(网评成绩40%+会评成绩60%)进的结果,确定获奖成果及获奖等级。
三、其他说明
1. 将根据省厅推荐名额及相关规则,从校级教学成果奖中择优遴选,经学术委员会通过,提交校长办公会审议,确定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名单。
2. 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由校纪检部门全程监督。
联系人:涂洁;邮箱:jwcwzut@163.com;联系电话:717221。
温州理工学院教务处
2025年4月9日